基础部
课程建设
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2024年版)
(一)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学时:96学时(6学分)
授课学期:第1-2学期
课程代码:1200000013/4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各专业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为基础,与本科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
(一)课程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旨在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高职阶段的英语课程体系。
该课程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英语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即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目标。具体来说,通过课程学习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表 2-1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
1.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 |
2.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 |
|
3.熟悉常见的英语应用文格式及句型。 |
|
4.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
|
5.利用图书馆、英语学习平台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加英语学习渠道,看懂简单的说明书。 |
|
能 力 目 标 |
1.听力: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英语对 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
2.口语: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话题及专业相关话题进行交际。 |
能 力 目 标 |
3.阅读: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 用文字材料,理解正确。 |
4.写作: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邀请函、写简历、名片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句子结构完整。 |
|
5.翻译:能借助词典或手机翻译工具如金山词霸、英汉词典等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译成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
|
6.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为就业或将来专升本服务。 |
|
7.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 |
|
素 质 目 标 |
1.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2.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言沟通能力。 |
|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信息的能力。 |
|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
|
5.培养中西方文化的基本修养。 |
|
思 政 目 标 |
1.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能够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 |
2.在沟通中善于倾听与协商,尊重他人,具有同理心与同情。 |
|
3.理解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 |
|
4.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
5.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
6.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
|
7.辨别中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锤炼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善于探究的思维品格。 |
将思想政治内容有机融入教学,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学生实际认知程度及特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听说读写译能力,适当加入生活中常用英语、身边的英语、专业英语词汇,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一)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为职场通用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内容,旨在奠定本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统一的要求,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要求。拓展模块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修习的内容,与基础模块形成递进关系,供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后选修。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三类:(1)职业提升英语,为特定专业学生群体开设,满足特定专业学生完成职场中的涉外沟通需求;(2)学业提升英语,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群体开设,为本科学习或出国留学做准备;(3)素养提升英语,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而开设。
基础模块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内容,在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总学时为128~144学时,合计8学分。拓展模块通常在第3~5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修习2学分以上的内容。在开足基础模块课时的基础上,不同专业可根据未来需要和现实条件,自主决定拓展模块的开设及其内容。
表 3-1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结构
模块 |
课程 |
学期数 |
学分 |
对象 |
基础 |
职场通用英语 |
2 学期 |
8 学分 |
各专业学生 |
拓展 |
职业提升英语 |
3 学期 |
2 学分及以上 |
有需求的学生 |
学业提升英语 |
||||
素养提升英语 |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突出英语语言能力在职场情境中的应用。课程内容由两个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拓展模块主要分为三类:职业提升英语、学业提升英语和素养提升英语。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为职场通用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基 础性内容。基础模块旨在结合职场情境、反映职业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础模块的内容由主题类别、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职业 英语技能和语言学习策略六要素组成。
表 3-2 基础模块教学内容
学期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学时 |
||
第 一 学 期 日 常 交 际 |
Unit 1 Greetings |
Chinese Poem: Home-coming(回乡偶书) |
12 |
||
Greetings |
|||||
Introduction |
|||||
Have We Met Before? |
|||||
Self-introduction |
|||||
Unit 2 Eating out |
Chinese Poem: The Peasans(悯农) |
12 |
|||
Ordering Food |
|||||
Paying the Bill |
|||||
A Child of Two Cuisins |
|||||
An Invitation Letter |
|||||
Unit 3 Shopping |
Chinese Poem: Buying Flowers (买花) |
12 |
|||
Shopping for Clothes |
|||||
Shopping for Groceries |
|||||
Bargaining |
|||||
Design a Poster |
|||||
Unit 4 Sports |
Chinese Poem: Fishing (江雪) |
12 |
|||
Daily Exercise |
|||||
In a Gym |
|||||
Sports and Health |
|||||
An Email |
|||||
第 二 学 期 文 化 提 升 |
Unit 1 Festivals |
Chinese poem: Lunar New Year’s Day(元日) |
12 |
||
The Lantern Festival |
|||||
Spring Festival |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
Telephone Message |
|||||
Unit 2 Entertain -ment |
Chinese poem: Rural Life(村居) |
12 |
|||
Leisure Activities |
|||||
Leisure Places |
|||||
How Ancient Chinese Spent the Free Time |
|||||
A Thank-you Note |
|||||
Unit 3 Family |
Chinese poem: Song of the Parting Son(游子吟) |
12 |
|||
Introducing Family Members |
|||||
Talking about Hobbies |
|||||
Mencius’ Mother Moving Three Times |
|||||
A Thank-you Note |
|||||
Unit 4 Time and Seasons |
Chinese poem: Golden Dress(金缕衣) |
12 |
|||
How to Tell the Time |
|||||
How to Talk about Weather |
|||||
Reading: Fun Facts on British Weather |
|||||
A Weather Report |
|||||
2. 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面向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开设,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职业提升英语:为进入职场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而开设的职场类英 语课程;(2)学业提升英语:为有升学或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而开设的英语课 程;(3)素养提升英语:为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和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满足本校需要的特色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要求和学生需求自主选择。
严格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教学过程中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从个体学习行为,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习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评价实施多主体化,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平台评价,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关注育人成效,检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场涉外沟通能力、多元文化交流能力、语言思维提升能力和自主学习完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过程性评价(60%)
由学习态度占10%(含上课出勤5%和课堂表现5%)、口语训练(20%)、线上线下作业(10%)及小组任务(20%)四部分组成。
2.结果性评价 (40%)
笔试(50%):英译汉、连线、阅读理解、简单应用文写作、谚语格言翻译、 专业英语翻译、课堂所加生活英语、随手拍英语、校园英语、手机屏幕英语等。
口试(50%):与教师就某一话题进行日常对话,或就某个时政热点话题谈论自己的看法;或由教师指定语言情景,学生按照要求将变教室为真实语言环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编并且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或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或散文,给英文电影、名人演讲配音,表演英文话剧、课本剧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语音语调、应变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模拟情境的组织策划能力、综合印象等进行评分。
表 4-1 大学英语考核方案
考核 形式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法 |
考核 占比 |
过程性考核 |
学习态度 |
根据出勤情况(迟到、旷课、请假)酌情评分。 |
10% |
根据听课认真程度和参与教学活动情况评分。 |
|||
单元作业 |
根据学习通平台和智慧职教平台发布的线上作业完成实际情况评分。 |
20% |
|
口语训练 |
根据诗词背诵、对话背诵等情况评分。 |
10% |
|
小组任务 |
根据每单元小组任务展示情况,给小组整体评分。 |
20% |
|
终结性考核 |
词汇、朗诵、PPT展示、情景剧表演等 |
在课程团队统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酌情适当调整。 |
40% |
3.增值性评价(+5 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各类英语竞赛、校园英语文化节并参与校内英语公众号的投稿与编辑等,将所学知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教学要求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落实核心素养,贯穿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并完整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将提升学生的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突出职业特色,加强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教师要突出职业特色,根据英语课程目标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强调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职场需求的对接,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境任务,通过设计语言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多种语言活动,让学生体验语言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高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4.提升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依托慕课、微课、云教学 平台等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构建真实、开放、交互、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5.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尊重生源差异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技能竞赛,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
课程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和特色资源。
1.文本资源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资源除教材外还包括讲义、工具书、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文献资源、职场语言材料等。
2.数字化资源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生源多样性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选取质量较好,难度适宜的线上公开课资源作为教学辅助,同时利用学习平台为学生推送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资料,完成课后测试与讨论等。
3.教学设备资源
目前教学设备资源主要包括语言实验室以及一体化智慧教室,每个教室配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以及全覆盖的校园千兆网络。以上设备资源可以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创造必要条件。
4.特色资源
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对应的现代学徒制示范点以及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教师可以赴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完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请企业导师在线指导,协助完成教学。
规范英语课程教研室(组)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确保英语课程教学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加强英语课程教学的日常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教学效能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第一学期(4个主题单元)注重日常口语交际的教学,第二学期(4个主题单元)注重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西文化结合,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和交际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以及角色扮演法。
6-1 授课进程表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 |
学时 |
Unit 1 Greetings |
Chinese Poem: Home-coming(回乡偶书) |
1 |
Greetings |
2 |
|
Introduction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Have We Met Before? |
2 |
|
Self-introduction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2 Eating out |
Chinese Poem: The Peasans(悯农) |
1 |
Ordering Food |
2 |
|
Oral Practice |
2 |
|
Paying the Bill |
1 |
|
A Child of Two Cuisins |
2 |
|
An Invitation Letter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3 Shopping |
Chinese Poem: Buying Flowers (买花) |
1 |
Shopping for Clothes |
2 |
|
Shopping for Groceries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Bargaining |
2 |
|
Design a Poster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4 Sports |
Chinese Poem: Fishing (江雪) |
1 |
Daily Exercise |
2 |
|
In a Gym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Sports and Health |
2 |
|
An Email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1 Festivals |
Chinese Poem: Chinese Lunar New Year(元日) Chinese poem: Lunar New Year’s Day |
1 |
The Lantern Festival |
2 |
|
Spring Festival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2 |
|
Telephone Message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2 Entertain -ment |
Chinese poem: Rural Life(村居) |
1 |
Leisure Activities |
2 |
|
Leisure Places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How Ancient Chinese Spent the Free Time |
2 |
|
A Thank-you Note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3 Family |
Chinese poem: Song of the Parting Son(游子吟) |
1 |
Introducing Family Members |
2 |
|
Talking about Hobbies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Mencius’ Mother Moving Three Times |
2 |
|
A Self- introduction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
Unit 4 Time and Seasons |
Chinese poem: Golden Dress(金缕衣) |
1 |
How to Tell the Time |
2 |
|
How to Talk about Weather |
2 |
|
Oral Practice |
1 |
|
Reading: Fun Facts on British Weather |
2 |
|
A Weather Report |
2 |
|
Group Presentation |
2 |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2024 年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课程标准
目录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 |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必修课 |
授课学期:第 1-4 学期 |
课程学时:128 学时(8 学分) |
《大学体育》是公共课中的必修课,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大学体育》以“健康第一 ”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对 健康知识的学习及科学的健身锻炼,培养“终身体育 ”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 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提高创新意识,全面增进身心健康水平。
《大学体育》具有职业实用性特点,针对学生今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标 准,利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实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 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课程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分析岗位工作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通过运动的手段减少工作风险和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出现; 掌握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职业病的运动方法和技能。
1.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 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体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2.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育锻炼与 保健意识,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与体育特长的发 展,提高自主锻炼、 自我保健、 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为学生终身锻炼、 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返回目录
3.通过体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提 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表 1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
1.传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 |
2.培养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
|
3.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知识; |
|
4.了解更多体育知识,拓宽知识面。 |
|
能力 目标 |
1.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
2.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 |
|
3.能够掌握几项体育运动竞赛规则; |
|
4.能正确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效提高体质、发展体能的锻炼方 法; |
|
5.能够合理选用人体所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生 活方式。 |
|
素质 目标 |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
|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
|
4.通过运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
|
思政 目标 |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
|
3.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
4.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 |
|
5.通过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
|
6.引导学生学会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亲和力; |
|
7.通过训练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将思想政治内容有机融入教学,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 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学生实际认知程度及特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同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返回目录
《大学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 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 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设基础模块和必修选 修课项目两大类课程。主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要求。拓展模块项目:在 第 3 学期和第 4 学期开设,总学时为 64 学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的内 容,与基础模块形成递进关系,供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在完成 基础模式课后进入拓展模块部分,主要包括乒乓球、健美操、篮球、羽毛球、跆 拳道、足球、太极拳等七类运动项目。(1)通过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进行分类, 从而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好就业,更好的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突出的学生 进行训练更好的储备高水平运动队;(2)选取学生裁判与学生教练员,扩大体 育人才后备培养,更好的为社会、社区做服务。基础模式是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 内容,在第 1 学期和第 2 学期开设,总学时为 64 学时,合计 8 学分,包括田 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更多的体育项目,培养 兴趣爱好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拓展模式内容打好基础。
表 2 课程结构
模块 |
课程 |
学期数 |
学分 |
对象 |
基础模块 |
体育与健康 |
2 学期 |
4 学分 |
各专业学生 |
身体素质 |
||||
田径 |
||||
篮球 |
||||
足球 |
||||
排球 |
||||
拓展模式 |
体育与健康 |
2 学期 |
4 学分 |
各专业学生 |
足球 |
||||
篮球 |
||||
乒乓球 |
||||
羽毛球 |
||||
健美操 |
||||
太极拳 |
||||
跆拳道 |
返回目录
1.基础模块
(1)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运动规则、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研究和掌握。
(2)身体素质训练: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方式,提高 学生的耐力、力量和灵活性。
(3)团队合作与沟通:通过集体项目、团体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 能力、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4)健康生活方式:教授学生关于健康饮食、合理锻炼和良好生活惯的知 识,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表 3 基础模块教学内容
学期 |
教 学 内 容 |
课程学时 |
第 一 学 期 |
体育与健康(理论) |
2 |
身体素质训练 |
4 |
|
排球(发球、移动与步伐、垫球基本技术 自抛自垫 、 自垫球 ) |
8 |
|
篮球(原地运球 、行进间运球、双手传球、多人跑动 传球、行进间移动传接球配合) |
8 |
|
跳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
2 |
|
跳高(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 |
2 |
|
铅球(预备姿势、滑步、最后用力) |
2 |
|
期末测试 |
4 |
|
第 二 学 期 |
体育与健康(理论) |
2 |
身体素质训练 |
4 |
|
篮球 (单手肩上投篮、 行进间上篮技术 、场地、设 备和规则及裁判法、教学比赛) |
8 |
|
排球 (传球、战术、场地、设备和规则及裁判法、教 学比赛) |
8 |
|
短跑(安装起跑器、蹲踞式起跑技术、途中跑、) |
6 |
|
期末测试 |
4 |
返回目录
2.拓展模块
本课程标准在 7 个体育项目中以健美操为例,设计了 2 个教学模块内容,一 般涉及运动项目历史文化介绍、体育健康(理论)、健美操基本知识和技能、创 编、比赛规则、观赏及体育精神的培养等内容。
表 4 拓展模块教学内容
学期 |
教 学 内 容 |
学时 |
第 三 学 期 |
民族舞概述 |
2 |
民族舞基本动作 |
2 |
|
健美操组合一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二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三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一) |
2 |
|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
健美操组合四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五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六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二) |
2 |
|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
期末考试 |
4 |
|
第四学期 |
少儿健美操概述 |
4 |
少儿健美操三级基本步伐 |
4 |
|
第一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返回目录
第一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第二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
第二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第三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
第三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第四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
第四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少儿健美操创编 |
4 |
|
期末考试 |
4 |
1.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评价依据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 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评价应依据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三个 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锻炼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 馈、引导和激励,并衡量 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在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应围绕学科核心 素养,依据学业要求选择评价内容,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强调 多元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在评价内容上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评价 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在不同模块学习后学生的收获与变化。每个模块评价内容的选 择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所侧重。 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 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 结合与运用,注意在多种情境中运用多种方法对获得的学习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 析,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3.重视评价结果的呈现 评价结果的呈现有反馈与解释两种形式,也是评价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形成的观察记录表、考核表等结果, 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地向学生
返回目录
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与改进,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充 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引导作用。
4.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是评价 的重要方式。要以本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测试的内容及评定标准均应与本课程 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水平要求相对应,既要 体现对学生某一核心素养的评价, 又要体现对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评价。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基础 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学习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学 分评定。学习每个模块后,根据 本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和阶段性学业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进行评定,并根据 成绩结果给予相应学分。模块学习评定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模块学习评定不 合格者,通过补考,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总分 |
X≥85 |
60≤X |
X<60 |
评定等级 |
优秀 |
合格 |
不合格 |
注:本表适用于由百分制评分向等第制评价的转换
1. 过程性评价(60%)
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随堂提问。
上课出勤:迟到、早退一次-0.5 分,请假一节-0.5 分,旷课一节-1 分。
课堂表现:积极主动配合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圆满完 成课堂任务。
随堂提问:能够正确无误回答动作要领,相关体育知识等。
2. 结果性评价 (40%)
分数 |
健美操 |
创编 |
30 至 40 分 |
完成动作质量好,姿势很正确, 部位很准确,动作轻松、自然、 协调、优美。 |
创编能力较强,设计合 理,程序得当,在某一方面具 有一定的独创性,创造成果质 量好,有一定的实用性。 |
返回目录
20 至 29 分 |
完成质量较好,姿势正确,部 位准确,动作较轻松, 自然、 协调。 |
创编能力一般,设计合理,程 序得当,独创精神不够。创编 成果质量一般,缺少特色。 |
10 至 19 分 |
能完成动作,姿势基本正确, 部位较正确,动作不够轻松自 然、协调。 |
能创编设计基本合理,程序得 当,创编成果质量欠佳缺少特 色。 |
10 分以下 |
不能完成动作,姿势不准确, 部位不准确,动作紧张、不协 调。 |
基本上不能创编,或创编质量 差。 |
3. 增值性评价(+10 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如体育社团、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 等,让学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始终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中要以身体练习为主, 体现体育运动的实践性,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等,以 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业水平要求。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1)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充分体现教育性。教 师应该在磨练 意志、陶冶情操、养成文明行为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等与体育运动 密切相关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并将体育教学的过程变为目标、内容 和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教育过程。
(2)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 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返回目录
(3)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和内容,以增 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1)教师应该加强运动技能形成的学理研究,具有难度递进的意识,优化设 计运动技能模块的教学过程。注重体育活动及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加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内在动力和竞争能力。在学练中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认真研究与总结 职业体能教学规律和经验,开发和创新职业体能锻炼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增强 锻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教师要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在技能教学中渗透学 习知识或原理的方法,探索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方法,确保 学生在课程中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3)保证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合理的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 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一堂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体育与健康课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保证学生 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个体的练习密度(学生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 间的比例)应为 50%左右;每节体育与健康课 学生个体的运动强度(平均心率) 应达到 140 次/分钟左右。同时,根据课的内容特点和不同课型,可采用相应的 体能练习,以保证达到规定的运动负荷。
3.把握课程结构,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
(1)学生在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和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明显,在学习态度、 运动展示能力以及对危险认知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通过项目模块选 修、课堂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都能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2)教师应该掌握并运用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素质的基本 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体能教学。要保证体能练习的强度和 密度,增强体能练习的效果,特别是要加强遇险时的“应急体能 ”学练,提高体 能练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体能模块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体能训练提高体质 健康水平,促进运动专长发展,增强运用职业体能为未来职业生涯服务的能力。
返回目录
(3)健康教育教学模块要根据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利用互联网 等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讨论、 提问、辨析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促进健康的 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4)运动技能系列项目的选择可根据专业、职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 确定。每个项目的 2 个子模块内容要衔接递进、逐步拓展,帮助学生对所选模块 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
(5)组织教学应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中可能发 生的情况,较好地掌握一般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安 排锻炼,规范课堂行为,确保场地器材安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 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教学安全。
4.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体能教学实践的针对性
(1)积极引导学生针对未来的职业,掌握符合个人身体素质的职业体能锻炼 方法,并纳入个人体能锻炼计划中。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 结合大学生体质现状,采用多种锻炼方法,提升学生体能,并使学生能自我评价 体能锻炼的效果和改进体能锻炼计划。
(2)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 过小组合作进行关于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防治、职业安全等专题的讨论与研究,帮 助学生理解职业体能的内涵,鼓励学生主动地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培养与提高综 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5.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基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创设培养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化情境。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 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以加深 对运动项目的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 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班级个人比赛、团队比赛和特长展示,促使学生积极参 与和展现自己,感受运动过程,体验运动成就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返回目录
创设平等参与学习与练习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同 时,鼓励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应集体的学练进度,在感受团队荣誉的过程 中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指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阅读报刊、观赏比赛等多种途径, 了解所学运动 项目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处理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了 解疲劳产生的原因与恢复的方法。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促进学 生将线上与线 下学习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个 方面的力量有 机组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平台,营造有利于 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 依 据教育性、科学性、健身性、发展性的原则,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教学目 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合作共享、 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1.体育项目资源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引进新颖的体育 运动项目,促进新兴的体育运动进校园,例如民族健美操运动进校园活动,激发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2.信息化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使用音视频资源、体育教学课件、运动分析软件、网络课程等信 息化教学资源库,利用多媒体课件,适当引进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 享,扩大学生视野,满足教学需求,提升学习效果。
3.场地设施资源
在安全锻炼的原则下,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运动设施,例如篮球场、排球场、 体育馆等专业设施,以利于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配足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 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功能和用途,并开发这些器材的潜在功能,做到物尽其 用。根据本校周边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体育设施,如游泳池、网球场、健身房等运动场馆;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家庭体育活动、区县镇 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业余体校训练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
返回目录
4.体育人力资源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还应发 挥具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和校医等人员的作用,多方面地 开展各种体育与健康活动,充实体育与健康的第二课堂。此外还要大力发挥具有 体育特长的学生骨干的作用。在校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退役运动 员、社区医生以及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等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共同丰富学生的体 育与健康活动。
5.校企合作资源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结合学生岗位实习期间的岗位 任务,设计与职业体能、运动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能有针 对性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提供合作资源,确保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的体育锻炼。
规范大学体育课程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教学 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确保大 学体育课程教学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日常组织运行与管 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 评学等教学效能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返回目录
表 5 授课进程表
序号 |
教学章节 |
教 学 内 容 |
课程学时 |
1 |
第一章 |
民族舞概述 |
2 |
民族舞基本动作 |
2 |
||
2 |
第二章 |
健美操组合一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健美操组合二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三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3 |
第三章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一) |
2 |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
4 |
第四章 |
健美操组合四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健美操组合五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健美操组合六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
5 |
第五章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二) |
2 |
返回目录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
期末考试 |
4 |
||
6 |
第一章 |
少儿健美操概述 |
4 |
7 |
第二章 |
少儿健美操三级基本步伐 |
4 |
8 |
第三章 |
第一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第一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9 |
第四章 |
第二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第二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10 |
第五章 |
第三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第三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11 |
第六章 |
第四组合正方向动作 |
2 |
第四组合反方向动作 |
2 |
||
12 |
第七章 |
少儿健美操创编 |
4 |
期末考试 |
4 |
返回目录
附件:授课计划表
课程学期教学计划编制说明
教学时数按学期分配 |
教学标准(大纲) (名称、制订者) |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标准院编 |
||||
课程总学时 |
64 |
基本教材 (名称、编著、版本) |
《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教程》 主编:都希 朱宁 马龙 版本:延边大学出版社 |
|||
已讲授学时 |
32 |
|||||
尚需学时数 |
32 |
主要参考书 (名称、编著、版本) |
《健美操》 《大学体育教程》 主编:黄宽柔 李佐惠 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本 学 期 学 时 分 配 |
本学期教学周数 |
16 |
||||
本课程周学时数 |
2 |
课 程 简 介 课 程 标 准 执 行 考 核 方 法 等 说 明 |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 2 、课程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A :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 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 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B:熟练掌握 1—2 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 锻炼。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专业技能 1 、主要内容:健美操步伐及创编 2 、专业技能: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基本手型,能流畅做出整 套操的动作。 三、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健美操步伐的规范 难点:健美操加入民族元素创编 解决办法: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以及基本动作,提升审美能 力。 四、执行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处理 1 、执行课程标准(大纲) 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进行实际教学。 2 、教材处理 选用教材为参考教材,有增加或删减,内容以课程教学标准为准。 五、考课程核方法 本课程满分为 100 分;过程性评价(50%)、课堂出勤(10%)、 结果性评价(40%),增值性评价 10 分。 |
|||
本课程学期时数 |
32 |
|||||
其 中 |
理实一体化 课时 |
|||||
复 习 |
||||||
讲 授 |
||||||
测 验 |
||||||
课程设计 |
||||||
测 验 |
||||||
技能考核 |
4 |
|||||
机 动 |
||||||
节假日 |
||||||
剩 余 学 时 分 派 |
其 中 |
尚余学时 |
||||
讲 授 |
||||||
实验实训 |
||||||
习 题 课 |
||||||
大型作业 |
||||||
课程设计 |
||||||
测 验 |
||||||
技能考核 |
||||||
机 动 |
||||||
返回目录
课 程 教 学 计 划 进 度 表
周次 |
日期 |
教 学 内 容 |
学时 |
授课地点 |
第 1 周 |
2023 年 9 月 2 日 |
民族舞概述 |
2 |
体育馆 |
第 2 周 |
2023 年 9 月 9 日 |
民族舞基本动作 |
2 |
体育馆 |
第 3 周 |
2023 年 9 月 16 日 |
健美操组合一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4 周 |
2023 年 9 月 23 日 |
健美操组合二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5 周 |
2023 年 9 月 30 日 |
健美操组合三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6 周 |
2023 年 10 月 12 日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一) |
2 |
体育馆 |
第 7 周 |
2023 年 10 月 14 日 |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体育馆 |
第 8 周 |
2023 年 10 月 21 日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体育馆 |
第 9 周 |
2023 年 10 月 28 日 |
健美操组合四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10 周 |
2023 年 11 月 4 日 |
健美操组合五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11 周 |
2023 年 11 月 11 日 |
健美操组合六基本步伐教学及创编 |
2 |
体育馆 |
第 12 周 |
2023 年 11 月 18 日 |
中华民族健美操创编-队形设计(二) |
2 |
体育馆 |
第 13 周 |
2023 年 11 月 25 日 |
提升成套动作效果 |
2 |
体育馆 |
第 14 周 |
2023 年 12 月 9 日 |
小组比赛展示成果 |
2 |
体育馆 |
第 15 周 |
2023 年 12 月 16 日 |
期末考试 |
2 |
体育馆 |
第 16 周 |
2023 年 12 月 23 日 |
期末考试 |
2 |
体育馆 |
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100000200 学分:4
总学时:84 理论学时:74 实践学时:10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应用数学》是高职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初等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为学生学习工程数学、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工具。基于工科教育的特点,以及为适应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素质。
《应用数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文化素质、数学技能与能力,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数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培育数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
表1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
序 号 |
前期课程名称 |
为本门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
1 |
初等数学 |
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
序号 |
后续课程名称 |
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
1 |
工程数学 |
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重视与高中(职高)知识的衔接及各专业知识的必需,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贯彻拓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应用的原则。
2、根据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淡化基础理论的严密论证和推导,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简化过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加强与实际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
3、结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及相关专业课的需要和相关技术领域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形成了以“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出发点,与专业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兴趣、能力的培养。
4、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数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集合、不等式、基本初等函数等基本的初等数学知识,为学习微积分打好基础。
2、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了解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数学建模的初步能力、数学软件运用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1、能应用数学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3、能使用科学计算器、WolframAlpha手机软件及其它常用的数学软件,完成必要的计算、分析或判断。
(四)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后续专业课中必备的数学知识,能利用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数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等,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培育数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进生活”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课程内容
模块(1) 初等数学部分
序号 |
(模块)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要求 |
学时分配 |
||
合计 |
课堂讲授 |
课内实践 |
|||
1* |
1.1集合; 1.2不等式; |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其运算,会判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
6 |
6 |
|
2 |
2.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2.2幂函数; 2.3指数函数; 2.4对数函数; |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基本性态;熟悉分段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掌握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图像与性质;掌握幂指数的运算,掌握对数与指数的关系,会互化,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和性质并能熟练计算,会用计算器求值。能建立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 素养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形的变化趋势,培养数学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由指数大爆炸案例,引入量变质变哲学原理,对学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
10 |
10 |
|
3 |
3.1 角的概念推广和弧度制; 3.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4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角的概念推广,掌握角的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三角函数的解析式,熟记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熟记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运用它们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求值、化简; 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的值,会用正弦曲线的相关知识对实际应用进行简单分析,了解正、余弦曲线在专业方面的应用。 素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素养;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形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
12 |
10 |
2 |
总计 |
28 |
26 |
2 |
||
模块(2) 一元函数微积分
选修模块 微分方程
序号 |
(模块)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要求 |
学时分配 |
||
合计 |
课堂讲授 |
课内实践 |
|||
选1 |
1.1微分方程的概念; 1.2微分方程的阶和初始条件; 1.3微分方程的解和通解。 |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通解的概念,初始条件的概念;熟悉微分方程的分类。 理解微分方程在动态电路中时域分析中的应用;会观察微分方程的阶。 素养目标:从实际生活和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 |
2 |
2 |
|
选2 |
2.1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概念; 2.2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 2.3介绍一阶齐次微分方程; |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求解齐次微分方程的基本思路; 熟悉: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特征; 掌握:分离变量法; 会解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会解一阶齐次微分方程; 素养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微分方程模型,使学生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的一阶齐次微分方程感悟数学猜想的思想方法。 |
2 |
2 |
|
选3* |
3.1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 3.2常数变易法; 3.3求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公式法; 3.4建立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常数变易法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用公式法求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会建立简单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模型。 素养目标:通过建立常微分方程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微分方程在传染病中的应用,重温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2 |
2 |
|
总计 |
6 |
6 |
|||
注:教学内容中加“*”号的部分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选讲;结合专业计划及特点,“*”号部分选讲后剩余的课时用来讲解选修模块,即选修模块根据实际分散在其他模块中的相关章节中进行教学。
五、学时分配
根据课程内容,具体的学时分配如下:初等数学模块28 学时,微积分模块5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请参阅见表2。
表2 学时分配表
序号 |
(模块/任务)主要内容与任务 |
总 时 数 |
其中 |
||||
理论 |
实验 |
实训 |
测验 |
机动 |
|||
1 |
模块一 集合、不等式、初等函数 |
28 |
26 |
2 |
2 |
2 |
|
2 |
模块二 函数的极限 |
12 |
10 |
2 |
2 |
2 |
|
3 |
模块二 一元函数导数及其应用 |
18 |
16 |
2 |
2 |
2 |
|
4 |
模块二 一元函数积分学 |
26 |
22 |
4 |
2 |
2 |
|
合 计 |
84 |
74 |
10 |
8 |
8 |
||
选修模块 微分方程 |
6 |
6 |
|||||
注:选修模块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在其它模块中的相关章节中进行教学,所以上表中不计入总学时。
六、考核与评价方式
本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查方式,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书面作业10%、课堂出勤率10%,“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占20%,课堂教学提问、学生课程思政知识的自我拓展展示占10%。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建议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目标及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选取教材时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同时也注意高职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联系实际,深化概念,加强计算,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公式的涵义,会运用它们解决专业课中的有关问题,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善于将有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微积分的必要性。注重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习题课、作业、辅导参考)的有机联系, 特别是强化作业与辅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要充分利用好智慧职教《高职数学基础》在线课程,“美妙的数学”,雨课堂、学习通、微信等平台开辟“数学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数学素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2、《应用数学》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第一学期54学时,内容是集合与不等式、初等函数、函数的极限、函数的导数,周课时数为3学时;第二学期30学时,内容是一元函数积分学,周课时数为2。
(三)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适合高职高专使用的新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和实施性教学大纲。
2、适合高职高专使用的《应用数学》教材及相关的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用的学习指导书。
3、利用智慧职教中《高等数学基础》在线课程中的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实施在线测试、小组讨论、拓展提升等教学活动。
4、利用好已经开通运行的公众号“美妙的数学”,雨课堂、学习通、微信等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数学素养,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与学生互动、答疑解惑。
(四)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数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对高职高专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定的。
2、本课程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不同的词汇加以区别:对概念、理论从高到低用“理解” 、“了解”、“知道”三级区分;对运算、方法从高到低用“熟练掌握”、“掌握”、“会”、或“能”三级区别。“熟悉”一词相当于“理解”。
3、本课程标准适合我院部分工科类专业。
八、附录
(一)教材选用
1、《中职数学》,由李桂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职应用数学》,由胡秀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资料
1、《高职数学教程》上、下册,由张国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等数学》 由黄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建议阅读文献
1、《面向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数学》 刘晓明 吕江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建筑中的数学之旅》[美]Alexander J.Hahn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发现世界和谐之美-数学》《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编委会 编著 中国书报出版社
4、《高职数学建模》 郭培俊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5、“美妙的数学”公众号中推送的相关内容




